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沪漂”第10年,美国大叔在古北办画展:身处上海,你很难不爱上这里的一切

舒抒 上观新闻 2021-01-05

最近,你去过星巴克古北店吗?

这家店与别的星巴克不同

一场“信封肖像艺术展”正在这里举行


所有的画都是偏抽象派涂鸦

大多数是以人物肖像为主

更特别的是,这里所有的作品都画在

星巴克用来装餐具的信封纸上


参展艺术家只有一位,名叫马克·蒙哥马利(Mark Montgomery),是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一名外籍美术教师。


见到43岁的马克之前

关于他的“传说”有不少


每到星巴克必喝红茶拿铁

只在早餐时段出现

每次都只点“伯爵茶+原味可颂+蓝莓酸奶”


然而见到马克时,他一边画画,一边喝着冰摇桃桃乌龙。


果然,既定印象都是用来被打破的。


正在星巴克古北店作画的马克。

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 舒抒 摄


水城南路的云朵和树


走进星巴克古北店,这座置身于居民楼中的门店一楼大厅的面积并不宽裕。


大多数客人进门买单后,都会熟门熟路地上楼找座位。而通向二楼唯一的楼梯,此刻正展出着大约30幅手绘人物肖像,大多色彩浓烈。每一幅画都被粘贴在一张白纸上,个别几张边缘已经有些蜷曲。


仔细一看,每张画都有一个圆弧形缺口,相对应的一边则有一个同样弧度的凸起。把星巴克的信封纸袋铺展开来,便是这样的形状。


星巴克古北店


“信封画”的创造者马克·蒙哥马利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。过去10年,他都是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一名驻校艺术家,每学期带领学生们完成各类拓展项目,比如为学校篮球场的围墙画上新的图案,或是完成一张以莎士比亚为主题的英语海报,学生年龄则横跨了13个年级。


今年春节前,马克回到佛罗里达老家。然而,原定2周的假期因为疫情变成了2个月。3月21日那天,马克终于回到上海。做完核酸检测后,当天就开始了长达14天的居家隔离。对于喜欢宅在家画画的他来说,14天不算太难熬,而当可以走出家门时,他还是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家对面的星巴克,坐到了二楼最熟悉的靠窗座位前。


创作第一幅信封画的座位


“4月初,店里一个人都没有,我点了一杯咖啡、一份酸奶,看着窗外的水城南路,行道树已经长出了绿叶……那是一个天气很棒的下午。”也正是那一天,马克第一次拆开了包裹酸奶勺的信封袋,然后不自觉地掏出了随身携带的黑色水笔,开始在信封上画画。


这第一幅“信封画”,画的正是马克再熟悉不过的水城南路,一条诞生于古北国际社区建成之初的“中年”马路。与现如今马克热爱的抽象风格不同,这幅画更接近于素描写生,郁郁葱葱的行道树有中国工笔画的味道,远处的云朵和画着纹理的天空则有着日本画的韵味。


“注意到这些云朵上白色的线条吗?”马克边说边从包里大大小小的笔袋中翻出了一支细长的白色水笔。“白色用来表现光明,黑色用来描画阴暗,这幅画我用了大约2个小时,画完内心感到非常平静。”结束隔离的第一天,马克用两支笔描绘了他眼中“重生”后的世界一角,平淡但充满了光亮。


开展活动上马克的朋友和学生也来了

供图:长宁区


第一幅信封画,用在了画展海报上作为主视觉

供图:星巴克


马克和朋友们

供图:长宁区


同事女儿的肖像


传奇巨星和劳动者


马克的第二幅信封画是一幅人物肖像,主人公是他的父亲。之后的几幅肖像中,有他的母亲、双胞胎哥哥、祖母,仍以黑白两色为主,用线条勾勒出光影变幻的轮廓。


“我喜欢画人物,尤其是人们的面部表情。”翻开随身携带的画册,马克展示了厚厚一叠“库存”:稍显忧愁的女士、目光深邃的老人、正在思考的青年男性,还有他的父亲、母亲和祖母年轻时代的肖像。


“这是我的双胞胎哥哥。”看到记者露出疑惑的表情,马克随即翻出了另一张:“这才是我,我的确把我们俩画得很像。”


马克和他的自画像


马克最近创作的两幅画

原型都来自星巴克的店员们


幽默之余,马克讲述了自己画“信封画”的初衷。


原来,疫情前星巴克提供餐具时并没有信封纸包装,疫情后才有这一防疫举措。扔掉这些干净的包装很可惜,马克便出于好奇,小心翼翼地拆开了其中一只信封。这一拆就一发不可收拾——这位专业美术人才很快发现,用可再生纸制作的信封不仅厚实,牛皮纸般的底色比白纸更容易激发灵感。

马克画的约翰·普林


“这是约翰·普林(John Prine),美国传奇歌手、作曲家,他今年在新冠疫情中去世了。”


除了家人、朋友,马克也根据网上的照片画知名人物,这让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“我之前不认识普林,有一天我发现朋友们都在悼念他,就去了解他的生平,然后就被他的歌词、曲调深深吸引,这幅画就是向他致敬的。”


信封画越画越多,马克也开始描画普通人。他最喜欢的一幅画的是一位普通的中国老人,原型来自一张新闻照片。“我喜欢他脸上的皱纹,这些自然的纹路仿佛在诉说他的故事。”“同名人、歌星们相比,世界上更多的恰恰是这样的普通人。”说到激动处,马克再次翻开随身携带的邮差包,从里面逐一拿出了蓝色荧光笔、黑色水笔和两支粗细不同的毛笔刷。


绘制“中国老人”用到的画笔


“先用蓝色荧光笔打底,画出老人大致的轮廓,再用黑色水笔画脸部细节,细毛笔画阴影,粗一点的笔刷画衣领,最后用白色水笔画老人的胡子和脸部纹路……”


也正是从这幅肖像开始,马克尝试用更多的色彩表现人物。很快,橙色、红色等浓烈的色彩付诸纸面。4月初只有黑白两色的“恬静”画风,也随着步入夏日后逐渐攀升的气温,变得恣意奔放。


当画到第30幅肖像时,星巴克古北店的店长询问马克:“你愿意在这里开一个画展吗?”这就有了通往二楼的墙面上,错落有致的迷你画展。


画的人物肖像素描


“漫画宅”在中国的10年


1977年2月15日,马克和双胞胎哥哥出生在佛罗里达州杰克逊郡,两人的“年纪”只差了2分钟。“我们出生在龙年的尾巴,差一个礼拜就要属蛇啦。”


在中国居住了10年,马克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深入了解。但说到自己为何来到上海,并且一住就是10年,马克也直言,这听起来至今都有些“drama(戏剧性)”。


星巴克古北店

马克画的朋友


从萨凡纳艺术学院连环画专业毕业后,他并没有从事自己喜爱的漫画领域的工作,而是在一家艺术品商店从事零售。收入不算高,更重要的是,这并非他内心真正热爱的事业。大约长达一年的时间,一种沮丧感都包围着他。


直到有一天,一位在香港工作的朋友回复他的邮件时说道:“老兄,你早该联系我了,这里有一家国际学校正在找一位说英语的美术老师,这个职位仿佛为你定制的!”马克至今记得接到上海耀中国际学校面试电话的时节,2010年7月,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。面试后不久,他就收到了学校的聘用通知,告诉他最快2周后就可以来报到。最终,2010年10月15日,他首次踏上了上海的土地,“这个日子我一直记得”。


这还只是马克与中国之缘的开始。十年中,上海的变化之快让他最为叹服。


“有时候刚认识一个地方,两周后就换了新招牌,或者周围街道有了新布置,感觉上海每个地方都能随时发生新变化。”


也有不变的,比如马克连续居住10年都不曾离开的古北。“9年前我第一次走进这家星巴克,现在的经理当时还是一名菜鸟员工,9年过去了,我们相互见证了对方的成长。”


创作的“抗疫”连环画


创作信封画之余,马克也不忘自己的“本职工作”。


“这是我画的讲述抗击新冠病毒的连环画。”翻开马克的黑色笔记本,大约三分之二已经画满黑白的涂鸦。记者翻到的一页,讲述的是他在回上海的飞机上看到的景象,还有当时内心的彷徨。“回到上海,特别是结束隔离后,漫画里的担忧已经没有了。”马克生活的古北国际社区,是中国最早的涉外居民区。其所在的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,也是上海外籍人士居住密度最高的社区之一,3.3万居民中境外人士有1.6万人。今年疫情发生后,大量的社区志愿者、细致的居家服务工作,再次“刷新”了马克对这个上海“老家”的认识。


眼下,还有一件事让他倍感期待。“社区已经邀请我,在星巴克的展览结束后,到古北市民中心开展,让更多人看到我的画。”


喜欢上海的摩天大楼,也喜欢梧桐树、老洋房映衬下的魔都,更喜欢古北开放而又闹中取静的生活氛围,马克说,在中国的10年让原本有些“宅”的他变得更加开朗,更容易汲取不同文化的养分。


“身处这座城市

你很难不爱上这里的一切”


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原创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

作者:舒抒
微信编辑:胡雨松
校对:丁丁


◢ 猜你想看↓↓
网友实拍:今天陆家嘴上空出现“海市蜃楼”?气象局回应来了→
一克也卖,嘎实惠!这个食堂好特别:一条小黄鱼、一块红烧肉都能单独买
截图疯传!敬酒不喝,新员工被当众扇耳光辱骂?银行确认:是真的!最新回应→
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


嘿,星标我们了吗?


“嗯,这篇正在看↓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